在關係中發現自我:依附如何形塑我們的親密關係?

2025 Nov 20

 在關係中發現自我:依附如何形塑我們的親密關係?

🔸【安全依附:在關係中找到彈性與希望】


傾向安全依附的人,能針對新資訊與情境變動作出調整,也明白人無法掌控生活中所有環節。
因此在關係裡,他們願意面對裂痕、重視修補,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雙方觀點的差異。
在這些互動中,他們更能認識、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。



🔸【不安全依附:當熟悉的痛,成了重複的循環】

不安全依附的人,常在親密關係裡遇到辛苦,內在容易上演小劇場,也可能做出一些行為來對抗內心的矛盾與焦慮。

✔︎ 1. 重複小時候的關係劇本

有些人總是吸引剝削、利用他的人。
深究後才發現這種「付出過度」的模式,早在童年就已熟悉。
長大後即使明知對方不適合,仍難以離開——因為熟悉的痛,比陌生的好還更讓人安心。

有時甚至會靠近「可能傷害自己的人」,潛意識期待能藉關係的修補,彷彿療癒了童年的創傷。
只可惜,這樣的循環往往再次讓人受傷。

✔︎ 2. 為什麼總是愛上「已有對象的人」?

孩子 3~5 歲時會進入「三角關係」階段(如:想和爸爸/媽媽結婚),其實是在渴望「被最愛」。
如果這段歷程缺乏安全感,長大後可能會習慣在關係中尋找「競爭對手」。
因此,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對方,而是「贏過別人的感覺」。

單身對象反而無法吸引他們,因為少了競爭——也就少了那份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式。

✔︎ 3. 用「挑錯對象」躲避自我評價

有些人明明条件很好,卻總是拒絕貼心的伴侶,轉而選擇較不會帶來壓力的對象。
因為越好的伴侶,越容易喚起「我配得上嗎?」的深層焦慮。
甚至有人在治療中驚覺:
「我寧願讓伴侶討厭我,也比我自己討厭自己來得容易。」



🔸【接納自我:從看見不喜歡自己的那一部分開始】

「愛自己、做自己」聽起來簡單,其實是人生中最難的課題之一。

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曾說:
「自我是能被尋找的嗎?或許我們一生,只是在決定如何與這個自我共處。」

心理治療提供的,就是一個安全的空間:
讓我們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慣性、限制、恐懼與需求,溫柔地覺察那些我們曾經不喜歡的部分。
當我們越能理解自己,內心就越有空間容納「我其實也值得被愛」的感受,
關係也會因此變得更穩定、更靠近我們想要的樣子。
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Nov 20
孩子說話突然卡住? 幼兒口吃不再怕!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Oct 31
你睡得好嗎?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Oct 31
《中秋烤肉趣》:自製教材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