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與強迫思維:如何緩解過度擔憂

2025 Oct 31

焦慮與強迫思維:如何緩解過度擔憂

小欣是一家人氣早午餐店的外場服務生。

她的笑容總是標準、親切,能讓人覺得舒服,不過沒人知道,她在腦子裡每天打著一場沒完沒了的仗。

今天店裡生意一如既往地好。她一邊幫客人倒水,一邊偷偷掃了一眼時鐘——11:57,離午餐尖峰剩下不到三分鐘。
「我剛剛有跟A桌說等十分鐘嗎?還是我只說了『等一下?』不行,『稍等』太模糊了,他們會不會誤會我忽略他們了?」
小欣快速走到A桌,笑著彎下腰:「不好意思喔,餐點大概還要十分鐘左右,請再稍等一下喔!」
客人點點頭,「沒關係沒關係,我們不趕時間。」

小欣彎起眼角,「謝謝您體諒!」

轉身的同時,她的腦袋仍然轉個不停——
「他說『不趕時間』,但那是真的嗎?會不會其實已經有點不耐煩?他的語氣是不是有點......不自然?還是我想太多?」

她走向櫃檯準備飲料,注意到剛剛B桌點的熱拿鐵還沒出。

「剛剛他說不要拉花,但我不小心跟咖啡師說了『一杯熱拿鐵』,沒加註。天啊!他會不會因此不開心?還是我現在去跟咖啡師說一聲……?不對,會不會太晚?」

這種思緒像水龍頭一樣關不住。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微表情、每一個走錯的方向,都會被她反覆咀嚼好幾遍。

看到小欣的故事,也許你也有類似的經驗——
明明外表很平靜,心裡卻像高速運轉的機器,停不下來

像小欣這樣反覆思索的狀態常常讓人心神耗弱,焦慮像是滾雪球般越滾越大。

要克服這樣的狀態,我們可以先一起了解,為什麼大腦會這樣忙個不停——你會發現,原來不是你的錯,
只是大腦太努力想保護你

大腦中主要驅動焦慮的腦神經路徑,可粗略分成恐懼迴路(fear circuit)擔憂迴路(worry loop)

*恐懼迴路(fear circuit):
牽涉大腦中的杏仁核,我們會繞過思考,直接針對恐懼來源作出反應(例如在野外看到熊),常見的反應大致有戰鬥(Fight)、逃跑(Flight)、凍結(Freeze)三大類。當焦慮失調時,杏仁核會發出錯誤警報,對無害的事情產生過度恐懼(例如:客人說沒關係,解讀成對方可能其實不高興)、對威脅產生不成比例的恐懼(例如:喉嚨痛解讀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)

*擔憂迴路(worry loop):
牽涉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,主要掌管計畫、組織、邏輯以及高階思考等功能,是人類獨有的大腦區域。當這個部分失調時,我們的思緒就會像一個迴圈一樣繞不停。

人類大腦在判斷上傾向安全謹慎,這是跟生存有關的演化機制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焦慮並不是不好的情緒,恐懼迴路會自然地阻止你往車多的方向走、擔憂迴路則會幫助你處理危險狀況的最佳方案。

順著上面演化機制的演變,這些都是為了安全,不過也容易高估危險及威脅。

因此在過度焦慮時,我們或許不是需要平靜,而是從思考方式、行動創造安全的感覺。

如果你也有過像小欣那樣一再反覆思考的時刻,請你知道——

這並不是你的個性有問題,而是大腦正在努力讓你安全。只是,它有時太過認真,讓你累了。

所以我們不是要「對抗焦慮」,而是學會怎麼溫柔地跟它共處,甚至,慢慢引導它冷靜下來。

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腦海裡的想法,是事實嗎?還是只是擔心在說話?」

你不是要否定自己,只是換個角度好奇一下:有甚麼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?是否有更正向且實際的解讀方式?擔心的結果發生的機率為何?更高的機率會是甚麼結果?持續地抓住現在的焦慮,對我的生活有任何好處嗎?

打破過度擔憂的循環:當過度擔憂時,透過身體動作緩解焦慮感。

深呼吸、漸進式肌肉放鬆、靜坐、節奏性的運動(跑步、跳舞、走路)、瑜珈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。

透過留意身體動作及身體感受,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,打破焦慮無窮無盡的循環。

延後你的擔心:告訴自己:「停下來不要擔心」是沒用的,因為這往往會讓我們更注意到那些擔心。

創造一個擔憂期,把擔憂的時段固定下來(例如每天的晚上七點到七點半),避免設定在睡前。

在擔憂期時,允許自己盡情的擔憂,並把擔憂的想法寫下來(寫下來會比直接思考更麻煩,有助於減緩擔憂想法的力道)。

在擔憂時段結束時,提醒自己以後還有時間可以思考,這會在我們有其他事情要做時,減少對擔憂的糾結,也增加更多掌控力。

適度的擔憂可以幫助我們計畫未來,但過度擔憂會讓生活變得疲憊與混亂。

如果你正處在這樣的狀態,也許,你已經太久沒有好好被自己照顧了。

能停下來讀完這篇文章,就是你正在為自己努力的證明。

你不孤單,也不需要一次改變所有事情。一步一步慢慢來,已經很好了。

如果需要更多支持,請記得,你永遠可以尋求專業協助——你值得被照顧、被理解,也值得安心地生活
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Oct 31
你睡得好嗎?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Oct 31
《中秋烤肉趣》:自製教材分享
作者: bridges.clinic.web 2025 Oct 31
《GOGO出發吧‼️》:自製教材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