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制性信念的困境與突破
限制性信念的困境與突破
「我想要學OO,可是我年紀已經太大了」
「我希望應徵A工作的位置,不過我應該不會被錄取」
「我想多認識B,但我覺得他大概會看不上我」
你心中是否也有過類似的聲音?一部分是渴望的聲音,另一部分是阻止的聲音。兩種聲音來來回回,讓人猶豫不決、悶悶不樂。限制性信念(self-limiting belief)指的就是以上的狀態。它反應了我們對自己跟世界的看法,而且很大程度影響自我實現,讓我們過生活的選項變的侷限及壓縮。
根據社會心理學家Milton Rokeach在信念系統的分類,我們早期生命經驗的發展,會形成了某種對自我的核心信念(Type B belief)。例如:「我是個有趣的人」、「我能夠克服挑戰」…等。這些信念通常不太容易撼動,可能在意識或無意識中影響我們的行動。另一種分類是跟權威有關的信念(Type C belief),包括信仰、領袖、師長等範圍,我們傾向仰賴權威的看法,來決定我們要相信或不相信甚麼。例如:選擇聽從邪教領袖的意見、或選擇醫療權威,來決定如何治病。
限制性信念通常發生在以上兩種分類,內容是負面、偏見且固著的。例如:「我是不會有人欣賞的」、「男人就應該要堅強」、「家庭主婦必須好好看守家庭」…等,這類信念的特色通常都充滿著威脅、危險、沒資格、不值得的氛圍。如果沒有刻意練習留意,那我們可能在生活中戰戰兢兢,甚至錯過好的機會。
要如何克服限制性信念對我們的影響呢?可以嘗試以下六個步驟
1.
#觀察:觀察自己有哪些限制性信念阻止你去嘗試新的機會。
2.
#脫鉤:試著告訴自己,這些信念只是一種想法,不代表絕對的事實
3.
#拓展:跳出框架,問自己以下的問題-
● 這些信念有證據支持嗎?
● 我常常都會這樣思考嗎?
● 如果不是,為什麼這次我會這樣想?
● 有甚麼證據反駁這樣的信念?
● 這樣的信念會阻礙我達到目標嗎?
4.
#辨認:列出限制性信念會帶來的潛在傷害。想一想,如果堅持現在的想法,對未來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?例如:如果堅信自己未來會失敗是因為第一次的失敗,這可能會讓你不敢抓住機會,邁向更好的生活
5.
#創造:試著採納一些更會讓你試圖改善現況的信念,這通常不太容易,但可能是必須的。
6.
#行動:針對新的信念,嘗試一個相關的小行動。例如:限制性信念為:「太老了,鍛鍊身體也沒用了」;調整的新信念為「鍛鍊身體永遠都不會太晚」,然後為自己安排一個每天(或一周三次)十分鐘快走的運動。培養一個小習慣將會為新的信念帶來回饋感。
限制性信念往往在無意識中影響了我們對待自己跟他人的方式。
如果你雖然生活一切穩定,但經常感覺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悶,也可以考慮透過心理諮商的專業,探索自己是否也困在限制性信念的枷鎖中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