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向作用 - 隱藏在罪惡感背後的攻擊性
反向作用 - 隱藏在罪惡感背後的攻擊性
<診療室裡的案例>
診療室裡,個案微微焦慮地說,和同學兩個人真的互有好感,相處起來也很自在,只是他始終無法主動的表白,原因包括:擔心女生會覺得自己不夠上進、或覺得自己家人難相處…等;最後他甚至開玩笑的說:「如果哪天妳和我告白,我答應妳了,那之後妳一定要拒絕我喔!」。個案無可遏抑的捶打著自己腦袋說,「雖然我真的是這樣說了,但是心理師,我到底在想什麼啊?…」。
<性格中的反向作用>
在精神分析式的諮商中,有一種被稱為反向作用的典型心理防衛機制:把內心難以被自己接納、或不安的想法感受,轉換成相反的一面。這通常會融入到一個人的個性或風格類型中,以保護我們的內心。譬如,當我們聽到一個人,過分地強調自己「真的只想當一個好人」時,常常反而是他難以忍受且恐懼自己性格中殘暴的一面;「道德魔人」反而很可能是內心所謂「惡」的一面(可能只是孩提時期的天生衝動)難以被允許和展現;當某人強烈展現對於「依賴」的厭惡和不屑(例如:「我從那天起就跟自己說,我再也不要依賴誰!」),甚至讓自己看起來猶如別人的支柱或靠山時,或許反而是在迴避自己內心一部分,希望得照顧的渴望。
<強迫症-隱藏在罪惡感背後的攻擊性>
某個女大生,從小就和比自己表現好的雙胞胎姐姐相依為命;雖然彼此有溫暖的關懷,但內心也隱隱有著嫉妒和敵意;當一次重要的升學競賽過後,姐姐會離開她去更好的學校就讀;女大生感到憤怒,但又對自己有這樣的感覺,感到罪惡,為了將對姐姐的怒火隔離在意識覺察之外,她開始會擔心,有某個外面的、未知的「別人」會闖入大門傷害姐姐;為了確保姐姐的安全,所以她開始每天高頻率的檢查家裡的大門是否鎖好。事實上,這個所謂的「別人」,正是女大生她本人,她想透過檢查儀式,來保護姐姐免於受到傷害的,正是她自己的攻擊性。
<源頭仍是內心缺乏被呵護的角落>
回到最開始的個案,當他對女生說,如果我答應妳的話,妳一定要拒絕我喔。其實是他反過來,「我是拒絕的」。是他先把壞的東西預備起來,就好比開車還沒有超速前,先繳十張罰單給警察一般;因為個案童年的處境裡,很早失去了爸爸媽媽,從小乖巧的寄住在姑姑、姑丈家,得小心翼翼的眼觀四面、耳聽八方,所以他其實很孤單,覺得得要自己照顧自己,內心始終感覺好像是外人,一直不確定,有沒有哪一天會被趕出這個家;所以現在面對一個新的戀情,他也要先把壞的東西預備起來,以免自己會被羞辱,會不會女友真的了解他了以後,會不喜歡他,也會把他趕出這個關係。可見得,源頭仍是內心安全感的議題,得從個案內在缺乏被善待的部分關懷起。而反向作用的存在,是帶給我們一個探索自我的線索和方向。下次,當你聽到一位朋友堅持對發生的事情並不感到難過的時候,或許我們可以因為在心裏面理解到,「如果真的不難過,那你為什麼還要說個沒完呢?」,因而對於善意地給予對方更多傾訴的空間,多一份容納和允許吧!




